-->
血栓形成风险可通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患者的IPSS评分和JAK2状态进行鉴别
使用国际预后评分系统(IPSS)评分和JAK2突变状态,可以潜在地确定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患者的血栓形成风险。
根据第63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和博览会期间发表的风险分层研究的结果,对于有重大动脉和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原发性骨髓纤维化(MF)患者,国际预后评分系统(IPSS)评分和JAK2突变状态有可能识别血栓形成风险,并建议适当的抗血栓预防。
血栓形成风险最高的患者的IPSS评分为低/中1,且JAK2突变。研究人员还注意到一种趋势,表明与羟基脲相比,使用鲁索利替尼(Jakafi)可降低血管风险,应在更大规模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。
对在ERNEST登记处(NCT04153305)中登记的一级和继发性MF患者以及接受MF治疗(包括鲁索利替尼)的患者进行了评估。在队列中,平均年龄为63.7岁,其中60%为男性。MF型细分显示58%的原发性MF患者、22%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后(PV后)MF患者和20%的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后(ET后)MF患者。
使用IPSS和MYSEC对患者进行分层,MYSEC是一种用于预测继发性MF生存期的预后模型。在低类别中,16.3%根据IPSS分类,37.9%按MYSEC分类。在中间1类别中,33.5%根据IPSS分类,44.8%根据MYSEC分类。在高类别中,23.3%根据IPSS分类,2.6%按MYSEC分类。在中间2类别中,26.9%根据IPSS分类,14.7%根据MYSEC分类。
当对治疗类型进行审查时,40.8%的患者没有接受治疗,48.2%的患者仅接受了羟基脲。在接受鲁索利替尼治疗的患者中,6.8%以前接受过羟基脲治疗,3.9%接受单独使用鲁索利替尼。只有0.3%的患者接受了干扰素治疗。
根据意大利贝加莫研究基金会OspedalePapaGiovanniXXIII的主要作者TizianoBarbui博士的说法,共报告了108例(10.7%)血栓形成病例。总体而言,有50例(46.3%)的动脉血栓形成和58例(53.7%)的静脉血栓形成。
"中风[24.0%]和短暂性缺血发作[18.0%]的发生率在动脉血栓形成患者中是显着的,"Barbui说。"在经历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中,19.0%经历了内脏血栓形成,"他继续说道。此外,34.5%报告深静脉血栓形成。
研究人员报告了MF后患者中有59例(10.1%)血栓形成,22例(10.6%)ETMF后患者血栓形成,PVMF后患者中有27例(12.3%)病例。MF后、ETMF后和PVMF后患者的发病率分别为1.91%(1.4%~2.49%)、1.60%(0.98%~2.60%)和2.79%(1.90%~4.10%)。
Barbui说,单变量分析显示,年龄是原发性血栓形成风险的一个因素,低IPSS评分和JAK2阳性也是如此。"有趣的是,在原发性MF患者中,低1类和中度1类患者血栓形成的风险为63%,但高或中2型风险的患者只有37%的风险。我们未能在ET后和PVMF后找到显着的血栓形成预测因子,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专注于原发性MF,"Barbui说。
在评估IPSS和JAK2阳性的累积发病率函数时,研究人员报告低/中1类患者的发生率为13%,高/中2类患者的发生率为7.5%。同样,JAK2阳性患者的发病率为14%,而JAK2阴性患者的发病率为4.5%。
Barbui说,根据多变量分析,具有JAK2突变被证实为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。他指出,低/中1IPSS类别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,但没有统计学意义。
关于治疗效果,多因素分析表明,与羟基脲相比,使用鲁索利替尼显示出保护率约为67%的无显着趋势。
低IPSS评分、中等1风险和JAK2突变提示骨髓纤维化的克隆细胞期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。还需要进一步评估利妥昔单抗的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