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->
01
在金庸的小说《笑傲江湖》里,令狐冲在与人打斗之中受了点伤。
首先给他诊治的,是桃谷六仙。说话都夹缠不清的六人只是胡乱输了六股夹缠不清的真气,自然没有把令狐冲的内伤治好。
然后是令狐冲的师傅岳不群试图治疗,不知道有没有动用紫霞神功,反正还是没有治好。这似乎是第二诊疗意见了。
第三诊疗意见由仪琳小师妹的爹爹不戒和尚提供,不戒的办法是用自己的真气压住其他真气,令狐冲果然获得了缓解,再见到岳不群之时,书上说道“精神健旺,浑不似昨日奄奄一息的模样”。
但是令狐冲的内伤并未真的治好,随便与人打斗一下,体内的各种真气就开始乱窜,武功似乎全无,被街上的小混混随便就按在地上摩擦。
提供第四诊疗意见的是“杀人名医”平一指。身为江湖第一名医,却还是束手无策,找不到什么药物能治好令狐冲,认为是“不治之症”。
再往后就没法计数了。江湖上的旁门左道人士为了向圣姑表忠心,献出各种偏方、秘丹来给令狐冲治病,但令狐冲吃了这些乱七八糟的药物之后,病还是没有被治好。
02
感觉不仅是“第二诊疗意见”,令狐冲第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诊都有了。其实如果遇到一个疑难杂症,只要治不好,大家就会不停地寻医问药。
但是,严格来说,这并不是“第二诊疗意见”的真正概念。使用这个外来词最主要的场景,是患者已经对病情获得了一份诊疗意见,在还不知道治疗结果如何的前提下,再寻找一份专业的建议。
所以,令狐冲已经发现内伤没有被桃谷六仙治好,再找其他的人来治疗,这并不叫“第二诊疗”。
同时还要注意,这里第二诊疗意见需要是“专业”的!
在给令狐冲治过病的的那些人士中,只有平一指才是真正的医生,其实令狐冲只有来自平一指的一诊,诊断是“不治之症”。
为什么会有“第二诊疗意见”这样一种需求?
希望遇到神医、获得神药!
其实对患者来说,诊断正确虽然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能否治好。即便不能正确诊断到底是什么病,只要听到“可以治”,那患者心中还是会充满欢喜,毕竟是看到希望了,至于这个希望能维持多久,暂时先不管。
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,往往是一诊时候医生不能提供治愈的办法,患者不甘心,觉得总会有治愈的办法,才会寻求二诊意见。
患者的这种心情可以理解。如果一诊发生在非三甲医院,由于医疗和诊断水平有限,倒是有可能通过问诊国内外的顶级医生,获得更好的治疗方案。
但是如果本来一诊就已经在很好的三甲医院,医生也很有经验,“第二诊疗”能有什么帮助呢?
其实即便在医疗水平相对比较整齐的美国,也有对“第二诊疗意见”的需求。患者希望通过“第二诊疗”,达到这样两个目的:
1. 确认目前的诊断是否正确
对于现代医学来说,如果不能正确诊断,那肯定没法进行正确的治疗。如果治疗上南辕北辙,不但没有效果,反而会给患者带来伤害。
医生是人不是神,既然是人,就有犯错误的可能。有调查数据表明,单个医生做出诊断的准确性只有62.5%,如果是来自多个医生的共同诊断,准确性能提高到85.6%[1]。
2. 确认目前的治疗方案是否合适
由于医学的进步,对同一种疾病,可能同时有很多种治疗办法。对于某些慢性病,如类风湿关节炎,也许可以一个药一个药慢慢去试,但是对于一些恶性疾病,如癌症,患者的治疗时间窗口并不大,如果不能在第一时间使用最有效的治疗,一但病情进展,获得有效治疗的机会就更少了。
由于目前很多抗癌的新药都来自美国,美国的医生第一时间可以使用这些药物,也会有更多经验,所以现在许多“第二诊疗意见”都是使用美国等国家的医疗资源。同时,对于癌症治疗来说,其实患者在治疗后的康复也很重要,而美国等地的相关措施,会更依赖于循证医学,可能会跟国内的一些操作有区别,可以少走一些弯路。
所以,“第二诊疗意见”是基于以上两个比较现实的目的,并不是为了寻找所谓的神医神药。
总结一下,第二诊疗就是为了降低误诊、漏诊的几率,获得更优化的治疗选择,保证在第一时间使用最佳的治疗措施,以免耽误病情,同时避免过度医疗以及不必要的手术所带来的伤害。
03
“第二诊疗”后会有什么样的收获呢?
如果我们把两个硬币随机抛起来,落地的时候这两个硬币出现相同面和不同面的概率是一样的。
看病并不是随机抛硬币,虽然对于同样一种疾病,医学界可能有一个共识,会按照治疗指南来操作,但是由于人体的差异比较大,即便按照同样的临床治疗指南,具体操作的时候也会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。不同的医生,由于经验不一样,很多具体应对措施也不一样。
2014年,有研究专门对医学文献库里与第二诊疗有关的报道进行了统计,发现对于神经系统的疾病,二诊与一诊有重大区别的案例高达62%。对于癌症来说,有3%~42%的二诊与一诊大不相同[2]。
患者希望出现的是这种有分歧的情况,在有所比较之后,选择一种更为合理的治疗方式。
但是,也会有一诊和二诊基本一致的情况。这算不算是白做了一次诊疗呢?甚至有患者提出过这样的问题:如果二诊的结果和治疗方案与一诊相同,可以退款吗?
其实在进行第二问诊之前,患者必须调整好自己心态,明白自己到底需要什么。
如果是一种购物的心态,发现两种意见一样之后,当然会感觉失望之极,觉得钱花了,购物车里没有新东西。
这些患者觉得自己没有买到新的方案是一种损失,但是没有意识到已经消费了医疗服务。不管二诊结果是否与一诊相同,参加会诊的医生已经付出时间仔细判读病情,并独立提供了医疗建议。
除了消费医疗服务,患者如果到异地寻求二诊,还会有旅行、住宿的费用,这些消费同样也无法退款。
如果能放下购物的心态,想明白二诊的目的其实是为了确认之前的方案是否可行,再遇到一诊、二诊意见完全一样的情况,会感觉也不错,因为正好印证了该治疗方案是目前的最佳方案,可以不用为做选择而费心。
所以,心态很重要。
04
寻求第二诊疗应该注意什么?
很显然,首先便是要选择专业的人士和机构。
《笑傲江湖》里,圣姑想治好令狐冲的病,请了平一指诊断,这是正确的操作,但是因为有认知的限制,之后便开始找来三教九流人士,让令狐冲吃了各种奇奇怪怪的药物。这幸亏是小说,金庸爱怎么写就怎么写,若是在实际生活中,可能病没治好,反而落下各种毒副作用、肝肾损伤。
其次,要学会客观对待诊疗意见。
有一个面临“该不该做心脏支架”问题的患者,一诊医生认为没有必要做;二诊医生认为支架有风险,倾向于不做;三诊的医生相对比较激进,建议做。患者感觉第三个医生建议不错,看了三次病,终于找到一个好医生。
从客观的角度来看,这显然是一个可做可不做的情况,但患者心里早已经做出了选择,问诊只是想找人来确定一下眼神。如果属于这种情况,相对来说会诊实际能提供的帮助不大。
第三,是要尊重专业建议。
由于如今很多知识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得,也确实有很多患者及家属学习能力不错,像海绵一样迅速掌握了很多信息。但是,这并不是就意味着一个普通患者很快就可以成为一个医学大咖。
很重要的一点是,普通患者并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,其实不见得有能力来判断医学信息的真伪。比如看到网上有疟原虫治疗癌症的报道,一般的患者可能立马从一个“死马当作活马医”的心态出发,把一个个案当作救命稻草,以为无论如何可以试一下。但是,从专业的角度来看,医生必须针对患者具体的病情,给出最合理的方案,而这个方案必须要有循证医学的证据来支持。
因此,如果患者对循证医学的标准不了解,就应该尊重医生的专业判断,而不是纠缠于某些道听途说的治疗效果。
05
寻求诊疗意见时的常见迷惑行为
1. 在请国外的医生会诊的时候,患者有时会问诸如冬虫夏草能不能吃的问题。
别说是国外的医生,即便是国内三甲医院的专科医生,也会告诉患者:这些东西根本没有任何治疗疾病的证据。如果患者能放弃一些传统的习惯,以开放的心态来对待医生的建议,那从二诊的获益会更多。
2. 说到请外国医生会诊,有人可能会觉得费用比较贵。
问诊费用不能只是比较挂号费,其实还有很多相关的费用,比如到北京、上海等地二诊车马费、住宿费,再加上医院会要求重新做一遍检查所需要的费用。相比之下,如果是通过视频问诊,这些费用是可以省去的,同时还可以省去托人找关系看医生的人情费,或者是挂号排队的黄牛费。总之,需要整体评估一下相关的费用,才能比较出到底哪种方式更适合自己。
3. 有些重症患者,觉得自己没有经济实力到外地看病,然后就近在家门口的医院问诊治疗。
且不说治疗的水平有差异,对于很多患者来说,到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专科肿瘤医院进行治疗,实际上比在家门口医院的成本要低。这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情况,但却是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。
跟生活中的患者比起来,小说中的令狐冲是幸运的,因为遇到的只是不影响性命的内伤,而且搭上的人脉不错,江湖上各种资源都能用上。
但是,现代的患者应该也是幸运的,因为现代医学已经不是江湖,有正规的医院可以提供治疗,也有商业性的提供第二诊疗服务的机构,即便没有令狐冲的人脉,也可以享受商业服务。
当然,问诊、治疗的费用是患者不可避免的问题。正是因为如此,才更有必要在治疗之前充分了解可能的治疗方案,选择最合适自己的治疗。
参考文献
[1] Barnett, M.L., et al., Comparative Accuracy of Diagnosis byCollective Intelligence of Multiple Physicians vs Individual Physicians.JAMA Netw Open, 2019. 2(3): p.e190096.
[2] Payne,V.L., et al., Patient-initiated secondopinions: systematic review of characteristics and impact on diagnosis,treatment, and satisfaction. Mayo Clin Proc, 2014. 89(5): p. 687-96.